原諒不是軟弱的象徵

【文/Joan Borysenko;譯/陳靜妍】

母親曾和她最要好的朋友吵架,往後超過十年不相往來,
吵架的爭端竟是:誰該付一袋雜貨的錢。
母親的怨懟有如想撿起燒熱的煤炭丟向別人,
卻燒到自己。怨恨讓人不斷滋生痛苦,
造成焦慮、憂鬱、憤怒、偏執、孤立、失眠和身體的痛苦。
但是,若能原諒對方,也許能夠再次主導自己的人生。

「原諒」對身體有好處,可降低血壓。更重要的是,
你比較不會生氣、焦慮、憂鬱,而且更有自信。
一項研究請十七人參加「原諒訓練」,
他們的家人曾犧牲於北愛爾蘭動亂。一周後,
這些失去雙親、子女、伴侶、兄弟姐妹的人,
頭痛、胃痛和其他壓力徵兆都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
其他憂慮相關的徵兆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多數人都認為原諒是好事,卻不知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1.了解原諒的真意。很多人不想原諒,
因為他們將原諒視同軟弱,或等於承認對方沒有做錯,
其實兩者皆非。可將做錯事的一方送進監獄,並原諒他。
人們也認為決定原諒一定需要和解。有可能,但並非必要。
「原諒」和做錯事的對方無關,重點是拋棄吞噬自己的憤怒
,接受你被錯待,但決定從傷害中超脫。
這是極度尊重、關心自己的行為,需要勇氣和承諾。

2.哀悼所失去的。時機不成熟的原諒,
就像在垃圾上灑鮮奶油,看起來可能很漂亮,
但底下的問題還在,而且會持續發酵。在真正的原諒之前,
必須先感受自己的悲傷,這需要時間。
即使在決定放棄自己的憤怒後,也可能不時感受到憤怒再度出現,
因此必須對自己溫柔。隨著時間的消逝,
記憶會愈來愈少,也愈來愈不痛苦。

3.不要等待道歉。傷害你的人,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傷害了你,
或根本不在意。簡單的對不起可能有療癒效果,
但是,決定自己已不需要聽到這些話語,也可能有一樣的效果。

4.試著了解對方。一般來說,不良行為導因於情緒不成熟,
與其批判這些行為,還不如同情。
研究顯示,聯邦監獄裏的許多罪犯曾在幼時遭受虐待。
若有個朋友背叛了你,是怎樣的不安全感導致他的行為?
若他的父親從未表現愛與溫情,他曾受到多大的傷害?
同理心會驅逐啃噬人心的憤怒,改變你和他人的人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雪柔家遭到一群青少年闖入,
她的先生被謀殺,女兒被強暴。與其被悲傷和憤怒吞噬,
她試著拜訪這些入獄的加害者,了解他們為何犯下恐怖罪行。
同情心不但減少她的痛苦,也讓她成為更生計畫的代言人。

5.肯定自己的成長。某項研究,
讓受訪者寫下自己受到背叛的創傷經歷、因此得到的收穫,
例如變得較無私,或發現不為人知的力量。
寫下自己的收穫或成長的人,
形容自己的感受時較不苦澀,也較容易原諒他人。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學習,有些課題非常痛苦。
我們無法避免受傷害,但是,
我們可以決定不須一輩子活在傷害的陰影下。
選擇放手能帶來更多理解、成熟與同情心:對他人,也對自己。

小妙方:
當痛苦的回憶出現時,利用深呼吸或壓力管理技巧,
讓自己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吞噬。

改變描述自己的方法,你被深深地傷害,
卻也是能夠勇敢選擇原諒的人。

向信任的人確認自己的傷害,然後停止訴說這個悲慘的故事。
這些故事讓傷害一再重現,讓你無法對自己、對所愛的人完全敞開心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93202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